1. 中医百科
  2. 博落回

博落回

名称

落回、号筒草、勃勒回、号筒杆、滚地龙、山号简、山麻骨、猢狲竹、空洞草、角罗吹、号角斗竹、亚麻筒、三钱三、号桐树、翻牛白、狮子爪、通大海、泡通珠、边天蒿、通天大黄、土霸王、喇叭简、吹火简、蛇罗麻、野麻秆、哈哈简、菠萝简。

博落回的种植和炮制

来源

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和小果博落回的根或全草。秋、冬季采收,根茎与茎叶分开,晒干。放干澡处保存。鲜用随时可采。

【原形态】

1.博落回

多年生大型草本,基部灌木状,高1-4m。具乳黄色浆计。根茎粗大,橙红色。茎绿色或红紫色,中空,粗达1.5cm,上部多分枝,无毛。单叶互生;具叶柄,长1-12cm;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,长5-27cm,宽5-25。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具易落的细绒毛,多白粉,基出脉通常5,边缘波状或波状牙齿。大型圆锥花序多花,长15-40cm,生于茎或分枝顶端;花梗长2-7mm;苞片狭披外形;萼片狭倒卵状长圆形、船形,黄白色;花瓣无;雄蕊24-30,花丝丝状,花药狭条形,与花丝等长;子房倒卵形、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,无毛。雨果倒披针形,扁平,长约2cm,宽5mm,外被白粉。种子通常4-8枚,卵球形,种皮蜂窝状,具鸡冠状突起。花期6-8月,果期7-10月。

2.小果博落回

多年生大型草本,高1-3m,被白粉。根粗壮,黄褐色。茎直立,绿色或微红紫色,含红黄色乳汁。叶卵圆状心形,长5-20cm,宽4-16cm,基都心形,边缘掌状5-7深裂或浅裂,裂片具不规则波状齿,下面被白粉,有卷曲的短绒毛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长25-40cm;萼片2,花瓣状,倒披针形,黄绿色,早落;雄蕊8枚或更多,花丝丝状,长约1mm,花药线形;雌蕊1枚,子房倒长卵形,花柱短,枝头2裂。葫果下垂,扁平,近圆形,具宿存花往。种子1颗,卵形,黑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7-8月。

【生态环境】

  • 1.生于海拔150-830m的丘陵或低山林、灌丛、草丛、村边或路旁等。
  • 2.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河边、沟岸、路旁等处。

【资源分布】

  • 1.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  • 2.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河南、湖北及四川等地

性味

辛;苦;寒;有大毒

性状

  • (1)博落回 根及根茎肥壮。茎圆柱形,中空,表面有白粉,易折断,新鲜时断面有黄色乳汁流出。单叶互生,有柄,柄基部略抱茎;叶片广卵形或近圆形,长13-30cm,宽12-25cm,7-9掌状浅裂,裂片边缘波状或具波状牙齿。花序圆锥状。蒴果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而扁平,下垂。种子4-6粒。
  • (2)小果博落回 与博落回相似,但蒴果近圆形;种子1粒。

博落回的效果

功效

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和小果博落回的根或全草。主治指疔,脓肿,急性扁桃体炎,中耳炎,滴虫性阴道炎,下肢溃疡,烫伤,顽癣。

经脉

心;肝;胃经

主治

消肿,解毒,杀虫。治指疔,脓肿,急性扁桃体炎,中耳炎,滴虫性阴道炎,下肢溃疡,烫伤,顽癣。

用法用量
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熏洗;或研末调敷。

注意禁忌

本品有毒,禁内服。口服易引起中毒,轻者出现口渴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胃烧灼感及四肢麻木、乏力;重者出现烦躁、嗜唾、昏迷、精神异常、心律失常而死亡。

博落回的药方

  • ①治恶疮,瘿根,赘瘤,息肉,白癜风,蛊毒,溪毒,已上(’上’一作’生’)疮瘘者:博落回、百丈青、鸡桑灰等分。为末敷。(《本草拾遗》)
  • ②治指疔:㈠博落回根皮、倒地拱根等分。加食盐少许,同浓茶汁捣烂,敷患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㈡号桐树(连梗带叶)一把,水煎熏洗约十五分钟,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,日二至三次。早期发炎者,如此反复熏洗,外贴三至六次愈。如已化脓,则须切开排脓,不适宜本药。(《江西医药》(7):371,1966)
  • ③治臁疮:博落回全草,烧存性,研极细末,撒于疮口内,或用麻油调搽,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  • ④治下肢溃疡:㈠博落回煎水洗;另用叶二张,中夹白糖,放锅内蒸几分钟,取出贴患部,每日换一次。㈡博落回(鲜根)两斤,煎浓汁,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,外用纱布包扎。
  • ⑤治中耳炎:博落回同白酒研末,澄清后用灯芯洒滴耳内。
  • ⑥治黄癣(癞痢):先剃发,再用博落回二两,明矾一两,煎水洗,每日一次,共七天。
  • ⑦治水、火烫伤:博落回根研末,棉花子油调搽。(④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  • ⑧治蜈蚣、黄蜂咬伤:取新鲜博落回茎,折断,有黄色汁液流出,以汁搽患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