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中医百科
  2. 枸骨叶

枸骨叶

名称

猫儿刺(《纲目》),枸骨刺(《本草汇言》),八角茶(《本草从新》),老鼠刺(《纲目拾遗》),老虎刺(《江苏植药志》),狗青竻(《江西中药》),散血丹、八角刺(《广西中药志》),羊角刺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
枸骨叶的种植和炮制

来源

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叶。8~10月采收,拣去细枝,晒干。

【原形态】

枸骨(《唐本草》),又名:木蜜(陆玑《诗疏》),枢木(《本草经疏》),十大功劳(《本经逢原》)。常绿乔木,通常呈灌木状。树皮灰白色,平滑。单叶互生,硬革质,长椭圆状直方形,长3~7.5厘米,宽1~3厘米,先端具3个硬刺,中央的刺尖向下反曲,基部各边具有1刺,有时中间左右各生1刺,老树上叶基部呈圆形,无刺,叶上面绿色,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;具叶柄。花白色,腋生,多数,排列成伞形;雄花与两性花同株;花萼杯状,4裂,裂片三角形,外面有短柔毛;花瓣4;倒卵形,基部愈合;雄蕊4,着生在花冠裂片基部,与花瓣互生,花药纵裂;雄蕊1。核果椭圆形,鲜红色。种子4枚。花期4~5月。果期9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野生或栽培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广西等地。产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。

性味

  • ①《本草汇言》:味苦,气凉,无毒。
  • ②《本草求真》:苦,平。

性状

干燥叶呈长椭圆状直方形,长3~7.5厘米,宽1~3厘米,革质,卷曲,先端具3个硬刺,基部有两个硬刺,有的叶中间左右各具1刺,上面黄绿色,光泽,有皱纹,主脉凹陷,下面灰黄色或暗灰色,沿边缘具有延续的脊线状突起,叶柄短,常不明显。气无,味微苦。以色绿、无枝者为佳。

枸骨叶的效果

功效

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叶。用于肺劳咳嗽,劳伤失血,腰膝痿弱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。

经脉

归肝、肾经。

主治

补肝肾,养气血,祛风湿。治肺劳咳嗽,劳伤失血,腰膝痿弱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。

  • ①《本草拾遗》:枝叶烧灰,淋取汁,涂白癜风。亦可作稠煎敷之。
  • ②《本经逢原》:治劳伤失血痿软,能调养气血。
  • ③《本草从新》:生津止渴,用叶代茶甚妙,祛风。
  • ④《中国药植志》:枝叶:和以亦糖、红枣或乌枣同煎煮,补肝肾,健腰膝。
  • ⑤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跌打,洗风湿。

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9~15克;浸酒或熬膏。
  • 外用:捣汁或煎膏涂敷。

枸骨叶的药方

  • ①治肺痨:枸骨嫩叶一两。烘干,开水泡,当茶饮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  • ②治腰及关节痛:枸骨叶,浸酒饮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【各家论述】

  • ①《本草经疏》:枸骨,《本经》不载气味所主,然观陈藏器所云,应是苦寒无毒。气味俱阴,入肝入肾之药也。惟其入肝,故主白癜风,盖肝为风木之位,藏血之脏,血虚则发热,热甚则生风,苦寒能凉血清热,故主之也。其补腰膝令健者,腰为肾之府,肾虚则湿热乘之,而腰膝不利;又肾为作强之官,虚则热而软,故其性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。此药味苦入肾,正遂其欲坚之性耳;肾气既实,则湿热自除,而腰膝自健矣。秘方取其汁煮饮,治痰火甚验。盖痰火未有不因阴虚火炎,上灼乎肺,煎熬滓液而成。此药直入足少阴经,补养阴气,则痰火自消,为釜底抽薪之意也。兼能散风毒恶疮。昔有患杨梅结毒,已三十年,服此药,疮愈而颜色转少,皆借其清热凉血之功耳。
  • ②《本经逢原》:枸骨,《本经》、诸家《本草》皆误列’女贞’条下,味苦甘平,有补中安五藏,养精神,除百病之功,皆指枸骨而言。女贞至阴之物,安有如上等治乎?今每用数斤,去刺,入红枣二、三斤,熬膏蜜收,治劳伤失血痿软,往往获效,以其能调养血气,而无伤中之患也。

【备注】

本品在大部分地区作十大功劳叶使用,参见十大功劳叶条。又江苏、浙江、北京等地所用的苦丁茶,亦为枸骨的叶,参见苦丁茶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