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。与疖相比,疔发病部位较深、症状较重、症见多端。根据发病部位不同,可有颜面疔疮、手足部疔疮;根据发病特点不同,可有红丝疔、烂疗;根据病因不同,可有疫疔。本节着重阐述颜面部疔疮。

现代医学颜面部深部组织感染、甲沟炎、化脓性指头炎、化脓性腱鞘炎、掌中间隙炎、淋巴管炎等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。


【病因病机】
疔疮总属火毒之病,常由于感受火热之邪,郁于肌肤,或昆虫咬伤,或针尖、竹、木、鱼骨等刺伤,复经搔抓,破损染毒,使邪毒火热,蕴结肌肤,阻塞经络,凝滞血气,而引起本病,或嗜食膏粱厚味、辛香燥烈,嗜酒等,致脏腑蕴热,火毒结聚。


【辨证论治】
主症:好发于前额、颧、颊、鼻、口唇等部。局部初期表现为皮肤上粟粒样脓头,局部或痒或麻,渐渐红肿热痛,范围3~5cm以上,顶突,根深坚硬;中期肿势进一步增大,疼痛剧烈,出现脓头;后期顶高根软脓溃,伴随脓液排出,肿消痛止而愈。初期轻者无全身症状,重者可合并恶寒发热;中期可伴高热,口渴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,脉浮数;后期一般随局部症状减轻而全身症状消除。
治法:清热解毒。
方药:五味消毒饮。伴恶寒发热,加荆芥、防风;热毒壅盛,加黄连、板蓝根;伴壮热口渴,加生石膏、栀子;伴大便秘结,加大黄、玄明粉;如难破溃,加穿山甲、皂角刺。

外治法:初期宜箍围消肿,用玉露散或千捶膏敷贴。中期宜提脓祛腐,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掺九一丹、二宝丹敷贴;后期宜生肌收口,用太乙膏或红油膏掺生肌散敷贴。

【预防护理】
1.全身症状明显者,宜卧床休息。
2.发生在口唇四周者,切忌挤压碰撞,以防"走黄";。
3.忌服发散药,忌用灸法,忌食辛辣鱼腥食物。


本病应与疖、有头疽等鉴别,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,处理不当,易发走黄或损筋伤骨。
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