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中医百科
  2. 石莼

石莼

名称

石被(《连江县志》),纸菜(《广东新语》),海莴苣(《中国植物图鉴》),海白菜(《中药志》)。

石莼的种植和炮制

来源

为石莼科植物石莼、孔石莼、裂片石莼的藻体。冬、春二季采收。

【原形态】

  • 1.石莼 藻体淡黄绿色,高10-40cm。体膜质,由两层细胞组成,近似卵形,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,或呈宽广的叶片状,中部厚约45μm左右,近基部厚约120-140μm。细胞不规则排列,直径10-20μm,切面为亚方形,每个细胞有一杯状叶绿体和1-3个淀粉核。
  • 2.孔石莼 幼藻黄绿色,逐渐长成蓝绿色,片状,高10-40cm。单生或2-3株丛生,藻体变异较大,有卵形、椭圆形、披针形及圆形等,边缘皱褶稍呈波状,膜质。两层细胞,厚约70μm,近基部厚约130-180μm,甚至可达500μm。藻体上有大小不等的孔,随着藻体生长,几个小孔可成为较大的孔,最后形成不规则的裂片。细胞横切面可见垂直延伸,长为宽的2-3倍。固着器盘状,无柄。
  • 3.裂片石莼 藻体暗绿色,一般高10-12cm,也可达60cm。不规则二叉分裂。裂片似舌状或线状,边缘不规则波状或钝齿状。膜质,厚70-80μm。

【生态环境】

  • 1.生长在海湾内,中、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。
  • 2.生长在中、低潮带及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或石沼中。
  • 3.生长在风浪较小的中潮带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。

【资源分布】

  • 1.分布于浙江至广东、海南沿岸;黄海、渤海沿岸较少。
  • 2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,辽宁、山东较多,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。
  • 3.分布于福建南部、台湾及广东沿海。

性味

甘;咸;寒;平;无毒

性状

  • (1)石莼 藻体淡绿色或绿色,呈不规则的团块状。水浸展平后,味状体近卵形,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。表面稍有白霜。质极松软,膜质,极易破碎。气微、味淡。
  • (2)孔石莼 叶状体卵形、披针形或近圆 形,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孔,或不规则的裂片,边缘皱缩,略呈波状。
  • (3)裂片石莼 叶状体不规则二叉分裂形成或多或少的舌状或线状裂片,边缘平滑或具不规则的齿状突起,有时亦呈波状。

石莼的效果

功效

为石莼科植物石莼、孔石莼、裂片石莼的藻体。用于水肿,颈淋巴结肿大,瘿瘤,高血压,喉炎,疮疖,急、慢性肠胃炎,疳疾。

经脉

入肾经

主治

利水消肿,软坚化痰,清热解毒。主水肿,颈淋巴结肿大,瘿瘤,高血压,喉炎,疮疖,急、慢性肠胃炎,疳疾。

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15-30g。
  • 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注意禁忌

孕妇及脾胃虚寒,内有湿滞者慎服。

【各家论述】

  • 1.《本草拾遗》:下水,利小便。
  • 2.《海药本草》:主风秘不通,五鬲气,并小便不利,脐下结气,宜煮汁饮之。胡人多用治耳(耳一作疳)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