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中医百科
  2. 薯莨

薯莨

名称

赭魁、薯良、鸡血莲、血母、朱砂七、红药子、金花果、红孩儿、孩儿血、牛血莲、染布薯

  1. 薯良

薯莨 的种植和炮制

来源

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。5-8月采挖,洗净,捣碎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
【原形态】

薯莨,藤本,粗壮,长可达20m左右。块茎一般生长在表土层,为卵形、球形、长圆形或葫芦状,外皮黑褐色,凹凸不平,断面新鲜时红色,干后紫黑色,直径大的可达20cm以上。茎绿色,无毛,右旋,有分枝,下部有刺。单叶,在茎下部的互生,中部以上的对生;叶柄长2-6cm;叶片革质或近革质,长椭圆形至卵形,或为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,长5-20cm,宽2-14cm,先端渐尖或骤不,基部圆形,有时呈三角状缺廖,全缘,两面无毛,表面深绿色,背面粉绿色;基出脉3-5网脉明显。雄花序重穗状,通常排列呈圆锥状花序,长2-14cm,或更长;‘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,长约2mm,内轮小,倒卵形;雄蕊6,稍短于花被片;雌花外轮花被片较内轮大。蒴果不反折,近三棱状扁圆形,长1.8-3.5cm,宽2.5-5.5cm;种子着生在中轴中部,四周有膜质翅。花期4--6月,果期7月至翌年1月仍不脱落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  • 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50-1500m的山坡、路旁、河谷边的杂木林、阔中林中灌丛中或林边。
  • 资源分布:分布于泊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及西藏等地。

性味

味苦;性凉;小毒

性状

块茎叶长圆形、卵圆形、球形或结节块状,长10-15cm,直径5-10cm。表面深褐色,粗裂,有瘤状突起和凹纹,有时具须根或点状须根痕。表面深褐色,粗裂,有瘤状突起和凹纹,有时具须根或点状须根痕。纵切或斜切成块片,多数呈长卵形,长3-12cm,厚0.2-0.7cm。外皮皮皱缩,切面暗红色或红黄色。质硬而实,断面颗料状,有明显的或隐约可见红黄相间的花纹。气微,味涩、苦。

薯莨 的效果

功效

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。用于产后腹痛,月经不调,崩漏,内伤吐血,风湿关节痛,痢疾,疮疖,蛇咬伤,外伤出血。

主治

活血,止血,理气,止痛。治产后腹痛,月经不调,崩漏,内伤吐血,风湿关节痛,痢疾,疮疖,蛇咬伤,外伤出血。

  • ①《别录》:主心腹积聚,除三虫。
  • ②《药性考》:浸酒服,能活血。
  • ③《馈州民间方药集》:止痢疾。治产后腹痛,臌胀。又治哮喘。
  • ④《湖南药物志》:活血,补血,止痛,散气。治筋骨痛,关节炎腰痛,内伤吐血。

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3-9g;绞汁或研末。
  • 外用:适量,研末敷或磨汁涂。

薯莨 的药方

  • ①治月经不调:薯莨根加月季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  • ②治痢疾:薯莨根、甘草。研末,每次二钱,开水冲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  • ③治疮疖:薯莨根、皂角刺夏枯草各三钱。水煎服。
  • ④治外伤出血:薯莨根晒干研末,外敷。
  • ⑤治毒蛇咬伤:薯莨根磨醋外涂。(⑨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