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中医百科
  2. 野菰

野菰

野菰的种植和炮制

来源

为列当科植物野菰的肉质茎、花或全草。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【原形态】

野菰,一年生寄生草本,高15-40(50)cm。茎黄褐色或紫红色,不分枝或自基部处有分枝。叶肉红色,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5-10mm,宽3-4mm,光滑无毛。花常单生茎端,稍俯垂;花梗粗壮,长10-30(-40)cm,常具紫色条纹;花萼佛焰包状,一侧斜裂至基部,长2.5-4.5(-6.5)cm,紫红色、黄色或黄白色,具紫红色条纹;花冠近唇形,常与花萼同色,筒部宽,稍弯曲,长4-6cm,先端5浅裂,上唇裂片和下唇的侧裂片较短,近圆形,全缘,下唇中间裂片稍大;雄蕊4枚,内藏,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1.4-1.5cm处,长7-9mm,紫色,花药黄色成对粘合,仅一室发育,下成对粘合,仅一室发育,下方一对雄蕊的药隔基部延长成距,子房1室,侧膜胎座4个,柱头盾形。蒴果圆锥状或长卵球形,长约2-3cm,2瓣开裂。种子多数,细小,椭圆形,黄色。花期4-8月,果期8-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  • 生态环境:喜生于海拔200-1800m的土层深厚、湿润及枯叶多的地方。常寄生于芒属(Miscanthus)和甘蔗属(Saccharum)等禾草类植物根上。
  • 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

味苦;性凉;小毒

野菰的效果

功效

为列当科植物野菰的肉质茎、花或全草。主治感冒头痛眩晕,寒热躁渴,水肿,腰痛。

主治

清热解毒。主感冒头痛眩晕,寒热躁渴,水肿,腰痛。

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g;或研末。
  • 外用:适量,捣敷,或捣汁漱口。

野菰的药方

  • ①治骨髓炎:野菰根或花捣烂外敷;或用甘草作引子,煎水内服。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
  • ②治毒蛇咬伤: 野菰花一两,晒干,麝香一分,蜈蚣七条。同浸于麻油内,用时以麻油外搽。(《江西草药》)
  • ③治疔疮:野菰花,麻油少许,捣烂外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
【各家论述】

  • 1.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全草,治咽喉肿痛。
  • 2.《杭州药植志》:全草治咳嗽。
  • 3.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解毒。治扁桃体炎,咽喉炎,尿路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