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中医百科
  2. 鲛鱼翅

鲛鱼翅

名称

鲛鲨翅(《医林纂要》),沙鱼翅(《纲目拾遗》),金丝菜(《本草求原》)。

  1. 鲛鲨翅
  2. 沙鱼翅
  3. 金丝菜
  4. 鲨鱼翅

鲛鱼翅的种植和炮制

来源

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鳍。加工鲨鱼肉时,取其鳍鲜用或晒干。

【原形态】

1.白斑星鲨,体细长,一般在1m以内。头宽,吻稍厚,前端钝。眼椭圆形,瞬褐平横外露,眼后有小型喷水孔。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/3处,有鼻瓣。口呈三角形,距吻端,有唇褶,上唇褶宽扁而长,下唇褶狭而短。齿细小而多,铺石状排列。鳃孔5个,前3个较宽,比眼径较大。最后2个较狭,位于胸鳍上方。背鳍2个,第1背鳍约于体腔中部上方,上角圆钝,后缘凹入,下角延长尖突。第2背鳍稍小,形状相似。臀鳍小,起点约与第2背鳍基底中部相对。胸鳍中大,始于第5鳃孔下方,后缘斜直或微凹。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,内角较尖。尾鳍狭长,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部微突,中后部有一凹缺,后部三角形突出。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,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;鳍褐色,边缘较淡,下侧面和腹面银白色。

2.灰星鲨,体细而延长,体长1m左右。头平扁,吻中等长,背视近三角形。眼椭圆形。鼻孔宽大,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状突出,出水孔半露。口颇小,三角形,两侧斜行,前端圆钝,下颌稍短,口闭时上颌牙全露,下颌牙只在缝合处露出。上唇褶粗大而短,下唇褶细而较长,齿细小而多,铺石状排列。喷水孔小,横椭圆形,两端尖,位于眼角下后方。鳃孔5个,狭小,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。背鳍2个,第1背鳍颇大,较后位,上角圆钝,后缘凹入,下角延长尖突。第2背鳍稍小,上角钝圆,后缘深凹,下角延长尖突。腹鳍比第2背鳍稍小,鳍脚平扁延长。胸鳍中等大。体背侧面为褐色,腹面白色,各鳍紫褐色,后缘较浅淡,体无白色斑点。

3.白斑角鲨,体较细长,体长1-1.5m。头宽扁而长,吻长,前缘窄尖。眼椭圆形,无瞬膜,鼻孔中等大,几平横,口浅弧形,近于横列,上唇褶宽扁,下唇褶较短。齿上下颌同型,下颌齿稍宽。喷水孔肾形,颇大,鳃孔5个颇小。背鳍2个,各具1硬棘。第1背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后,第2背鳍小,距腹鳍较近。臀鳍消失。胸鳍颇宽大,鳍端伸达第1背鳍硬棘下方。腹鳍近方形,位于两背鳍之间的后半部下方。尾鳍宽短,帚形,上叶发达,下叶后部无缺刻。体灰褐色,腹面白色,幼体背面及上侧面具圆形或长形白斑2纵行,随年龄增长而白斑减少,成体仅在上侧留存几个不显明白斑。各鳍暗褐色。

【生态环境】

  • 1.栖息于近海。以软体动物、虾、蟹及小鱼为食。卵胎生,每产10余仔。
  • 2.栖近海暖温水域。主要食甲壳动物。胎生,每胎产10余仔。
  • 3.栖息于近海沿岸区域,适温为6-14℃,随水温季节变化而回游,主食小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。卵胎生。每胎产10-13仔。

【资源分布】

  • 1.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等水域。
  • 2.我国分布于黄海、东海、南海。
  • 3.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。

性味

味甘;性平

鲛鱼翅的效果

功效

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鳍。用于虚劳,胃虚,腹泻。

经脉

肾;肺;胃经

主治

益气,补虚,开胃。主虚劳,胃虚,腹泻。

  • ①《医林纂要》:渗湿行水。
  • ②《药性考》:清痰,开胃进食。
  • ③《食物宜忌》:补五脏,消鱼积。
  • ④《闽部食疏》:益气开膈,托毒,长腰力。
  • 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益虚劳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煮食,适量;或煅炭研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