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中医百科
  2. 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

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

阳中隐阴、阴中隐阳都是临床常用的复式补泻手法,而且操作相反。

阳中隐阴法

又称先补后泻法。阳为补,阴为泻,阳中隐阴,就是补中有泻的意思,是一种补泻兼施的方法,即先行热补(烧山火),后用凉泻(透天凉)。它适用于先寒后热、虚中挟实之证。

其操作方法是:用捻进或速刺法将针刺入穴位,先浅后深,紧按慢提,令气至后,将针向下插一至二分,随后拇指向前边捻边进,三进一退;至针下觉热时,再将针刺入较深部位,由深而浅,紧提慢按,令气至后将针向上提出一至二分,随后拇指向后边捻边提,三退一进,至针下觉凉,即行出针,不闭其孔。

阴中隐阳法

又称先泻后补法。本法正同前法相反,阴中隐阳,就是泻中有补的意思,也是一种补泻兼施的方法。即先行凉泻(透天凉),后用热补(烧山火),它适用于先热后寒、实中有虚之证。

其操作方法是:与前法次序相反,先深后浅,紧提慢按,三退一进,行凉泻法;至针下觉凉时,再由浅而深,紧按慢提,三进一退,行热补法,至针下觉热,即行出针,以手按揉针孔。